优德官方_优德官网登录

优德官方:儒家传统文化可公度性思维

自清末东西方文化传统大规模接触以来,中国的思想家们一直在从事探索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和普遍性,一些外国友人如罗素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虽然不能称之为中国知识和问题的专家,但作为一个旁观者,他在《中国问题》中对中国文化中普世价值的理解,也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魅力。

在儒家思想中认识到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用孟子的话说就是“物是不同的,但物也是有情的”。但是儒家从来没有否认过文化的普遍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儒家已经认识到文化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文化多样性和共识之间的关系。《易经》说“天下大同,殊途同归”,宋代明道学者说“一分不同”。这种思维肯定了有“我们”,有“共同的世界”,有“他者”,有他者的“不同世界”。两个世界的关系,按照《礼记》的中庸之道,就是“万物共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儒家传统和资源对当代中国人和世界的贡献如何,取决于我们对它的深入观察和观点。在儒家思想和理论中,它具有某种内在的普遍性。其中之一就是它的仁爱精神。如果说尊重他人的意愿是一种普世价值,那么儒家的“仁”精神就有这样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你想挺得住别人,却又想达到别人”恰恰体现了这一方面。仁本质上是普遍的同情,提倡包容,关爱万物。儒家一直把“求己”和“不待人”作为修身的中心,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儒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有机整体的世界观,教导人类要学会与万物相处,像自然一样善待他人。儒家“仁”中的孝的层次,主要是指出一个人实践仁的出发点和起点,并没有把它缩小到仅仅是孝。


再比如,儒家总是把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人的道德意识和人格上,从来不以出身和身份来衡量人的优越性。儒家的人性论主要是人性平等,赋予所有人共同的人性。人和圣人的区别只在于学与不学的问题。儒家思想中没有印度的种姓意识,古希腊也没有奴隶观念。儒家的“礼”虽然重在区分人与人之间事务的“不同”,其礼中很多规定了“区别对待”,但不能说是主张人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在现代社会的很多礼仪活动中,人们不是被区别对待的吗?


总而言之,儒家的理论和思想一般倾向于普遍性和可通约性,而不是特殊性和差异性。《吕氏春秋·酉时》中的一段话可以代表儒家的这种思维:“天地万物为一人,谓之大同。所有的眼耳口鼻,所有的五谷寒热,都是不同的。如果你与众不同,一切都会有所准备。倾万物于天,圣人观之以见其类。”


不同的文化和传统是自有的,但同时又是开放的,包容的,可以互相分享的。在不同文明、传统和文化共存的前提下,我们需要理性真诚的沟通和深入的对话。


cache
Processed in 0.035628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