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发展中,新媒体、新平台的应用应该是可有可无的。剧团不能随波逐流,要坚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再芬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音乐”。其代表作《仙女配》、《丫鬟》、《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等享誉海内外。
新冠肺炎爆发以来,韩再芬带领剧团积极推动黄梅戏的创新发展,创作战争、疫情题材的黄梅歌短视频,在线教授、演唱黄梅戏,探索“戏曲+网络+漫画”的多维度跨界融合,合作开发“黄梅戏文教‘富媒体’资源平台”,使黄梅戏艺术焕发出新的青春与生命。
“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媒体对戏曲的影响也已经凸显。”韩再芬表示,一些演员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直播平台轻松“赚快钱”,甚至影响到自己的日常实践,这将干扰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韩再芬介绍,戏曲从业者还是低收入人群,面对物价和房价高,尤其是年轻演员有结婚生子的压力。“作为剧场领导,我想说的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赚点钱无可厚非,但绝不能因为直播而荒废了自己的事业,不能本末倒置。”
同时,韩再芬认为现在的直播平台门槛太低,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达不到剧场给观众带来的艺术冲击力。韩再芬表示,直播不应该是黄梅戏的主阵地,黄梅戏应该坚持舞台艺术的特性,“新媒体平台只是戏曲的一种传播媒介,直播不能代替舞台。歌剧最终也是最好的呈现方式是回归舞台。”
韩再芬建议,政府应出台更多政策法规,规范直播平台和传播内容,引导和支持opera利用好新技术和平台。剧团和戏剧从业者要秉承传承与创造为先的初心使命,健康成长。
正月初二,韩再芬和她的同事们投入到该剧的排练中,与此同时,她也在紧张地准备参加全国人大的议案。韩再芬介绍,近年来,作为一线文艺工作者,他能切身感受到政府和民间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然而,许多话剧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基础薄弱,自负盈亏率低,盈利能力弱,高端人才缺乏,人才引进困难。
韩再芬建议,有关部门应在戏曲基础设施建设、剧目制作、传承推广、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特别是在戏曲新业态发展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戏曲创意产业。
几十年来,韩再芬一直坚守在传统戏曲的第一线。在她看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国剧,应该推动精品剧目的产生,做好“人”的文章。“人”是核心,既是优秀戏曲从业者的培养,也是年轻观众的培养。
另外,戏剧的传承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百花齐放的戏曲是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也是一种中国美学。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