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出版界和学术界责无旁贷。因此,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问》学术品牌,携手著名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教授,倾力打造“实用社会科学丛书”系列。
“学院质疑实用社会科学系列”至今已出版六本书:《何为意图:清代以来刑法的意图谱系》、《实用社会科学研究指南》、《奴才:清代县衙的办事员与仆役》、《妇女、家庭与法律实务:清代以来的法律社会史》、《近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国家与国家》。
据主编黄宗智教授介绍,近年来,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科学都侧重于脱离实际的抽象理论建设,而“实用社会科学丛书”则强调实践中的经济、法律、社会和历史,以及由此呈现的理论逻辑。所以这个系列不是从西方的理论和理论假设出发,而是从中国的实践历史和现实出发,进而进入理论建构。基于此,本系列丛书拟收录实践法学史与法理学、实践经济史与经济学、中国农村的实践史、现实与理论研究等领域的著作,以及讨论中国创新的著作,这些创新在实践中已经发生,但尚未得到足够的理论重视和表达。我们的目标是形成一系列比主流形式主义研究更适合中国自身历史和现实的具有问题意识和理论理念的著作。
以李怀印教授最近出版的《近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一书为例,这本书从全球历史和宏观历史的长期视角,聚焦地缘战略、金融结构和政治认同三个方面,试图回答近代中国为什么能够大而强,充满韧性和发展惯性,为什么能够超越西方理论和现实“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演进范式。或者换个角度,为什么晚清以来只有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现代中国的建设。从出版者的责任和使命来看,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一个海外华人学者,通过研究近代中国的形成,在国际学术界传递了中国的声音、中国的道路、中国的价值观(这本书的英文版已经先行出版),即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和研究。要打破西方的理论迷思,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角度揭示中国的发展道路。
在出版《实用社会科学丛书》相关书籍的过程中,主编黄宗智教授的研究路线、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都让我深受触动。黄宗智教授曾说,“回顾我过去50年的学术生涯,我很惊讶,感情作为我在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的源泉和动力,竟然比理性知识发挥着更为根本的作用。我们习惯认为‘问题意识’主要来源于一个学者的学术或理论素养,但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它其实来源于感受。而且,与纯思考不同的情感驱动可能更强烈,更可能是一种长期的个人动力。”事实上,黄宗智教授所说的“情怀”是一种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切关怀,尤其是对中国基层民众的关怀。
“大学问与实践社会科学系列”探索植根于中国现实的社会科学研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写祖国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