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课在文化传承中起着关键和基础的作用,也存在着如何“改造”传统的问题。小学和初中重视读、知、感;引导高中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专题学习
我们不能认为多读古诗词没用,也不能只“回到过去”:传统文化的转型创新必须服务当下,着眼未来;传统文化教学必须坚持分析的态度。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分量,并不意味着贬低现代作品和外国优秀文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立足现代文化,积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优秀外来文化。
近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文化艺术领域讨论的话题,中小学语文课在文化传承中起着关键和基础性的作用,也存在着如何“转化”传统的问题。这些年,我一直是中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我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如何把中小学语文课本“改造”成传统。
从语文课本入手,才能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基础”。
自上世纪初实施新学校教育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几经变化,古诗文在教材中的比重几经增减。90年代,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文本数量开始增加。2002年前后,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1/3以上。2019年开始使用的教育部编写的中小学语文统一教材,继续增加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并将这方面的教学任务提前。小学阶段的增量特别大,一至六年级的课本里有129首古诗(第一)。以前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些古诗,但一般不收文言文。一些简单的文言文被安排在统编教材中,如《司马光》、《姜相鹤》、《雕舟求剑》、《晏子出楚》、《王戎不站在李一边》、《少年中国》等。与过去相比,初高中古诗文的比重也有所增加,达到一半以上,教学内容设计的权重约占60%。
教学方法除了增加古诗文数量外,还注重“整体渗透,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以前小学生一年级刚学拼音,现在先认识一小部分汉字,对汉字文化有一些感性印象。比如第一课是《天地你我他》,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对云歌》等。,传统文化扑面而来。大概一个月后,开始学习拼音和识字,并不时学习谚语、成语、故事、传说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日积月累。小学和初中也吸收传统的“诗教”方式,注重读、知、感,让学生感受语文和古诗词之美。然后在高中增加“专题学习”,按照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组织学习单元。如“家国情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文化根源”、“以史为鉴”等主题,引导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基础上,开展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专题学习。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初步分析判断能力。
中小学编写的语文教材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注重质量。所选古诗词均为经典,涵盖面广。诗经,先秦诸子,汉书史记,唐诗宋词,散文笔记,戏曲小说都有考虑。但是,再优秀的古代诗词散文,也必然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也可能有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成分。这个很难“剥”,也没有急于“剥”。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整体感受、理解、通读,再通过阅读提示、布置习题、任务展开,让他们得到思想、情感、价值观的熏陶,随着年级的上升,逐渐学会欣赏和分析。
将“转化”和“创新”意识融入语文教学
语文课本里必须选很多现代作品。有些文章深入探讨了“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问》和鲁迅的《拿来主义》,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旷达和理性态度。学习中国石拱桥,山水画意境,谈木叶,中国建筑特色,故都之秋等。将有助于学生领略传统文化所培养的审美精神,思考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变革”与“创新”的意识无形中在孩子心中萌芽。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分量,并不意味着贬低外来优秀文化。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化相关课文约占15%。除了外国诗歌和散文作品,还有科技、科幻、哲学思考等方面的文本。有的还专门安排中外文化比较。比如《聊斋志异》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安排在一起,袁和哈姆雷特放在同一个单元,既能加深文化自信,又能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在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创新中,统一语文教材做了一些改进。教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实施一线教学,如何利用好教材。要摒弃功利的想法,不要认为多读古诗词没用,同时也要警惕盲目“复古”。传统文化的转型创新必须服务当下,着眼未来;传统文化教学必须坚持分析的态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逐步理解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需要学习、改造和利用的才是精华。比如自决的社会关怀,尊德扬忠的人格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大同等理念,都是可以继承、吸收、改造的精华部分,糟粕要批判、摒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传统价值观中也很突出,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同时要思考哪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相抵触,要用批判性思维去识别和筛选。这是一件需要特别小心处理的事情。比如“孝”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要想继承“孝”的价值原则,将这一理念引入语文教育,需要对其进行批判和区分。要继承人伦之“孝”,以敬养为行人之始。对一些古文中所表达的“孝”的思想,应该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继承。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增加了,老师的精力和课时也增加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现代文学。要警惕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不能因为教古诗词有个“讲座”就愿意在古诗词上多花功夫。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立足于现代文化,既要积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10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摸索前进。现在,继承和改造传统已经成为共识。我们在编写语文教材、培训教师使用时,一再强调在继承传统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重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需要持续的努力。只要你有这份心,并且持之以恒的付诸实践,你总能不断进步,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