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唐朝的少女,穿着黄绿红的礼服,拿着各种乐器翩翩起舞。她们身体鼓鼓的,脸圆滚滚的,动作稚嫩灵活,表情凝重戏谑,仿佛是从古代仕女图中走下来的,又仿佛是从金碧辉煌的大唐皇宫中走出来的,给人一种似真非真,穿越古今的感觉。但5分多钟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却在春晚河南卫视播出,成为牛年春晚节目的赢家。多次上榜搜索,总播放量突破20亿!
“风在吹,仿佛她舞动着彩虹裙,羽毛大衣在舞动”“唐朝少女馆的奇妙夜”...在评论和弹幕中,网友们毫不犹豫地自我表扬。这部舞蹈,巧妙的还原了唐代女乐师宴饮的场景,也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成为现象级作品。一方面,中原深厚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唐宫夜宴》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另一方面,它结合了当前的高科技手段,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当传统文化中的美被充分挖掘并赋予当代表达时,就引起了现代人的情感和文化共鸣。
这种舞蹈的灵感来自河南博物馆的舞蹈俑。当编舞家陈琳在2017年参观河南博物馆时,一组隋唐时期的舞蹈俑引起了她的兴趣。之后,她在郑州歌舞剧院以此为蓝本编辑创作了作品《唐俑》,并于2020年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舞莲奖大赛。《唐宫夜宴》就是由此改编的。为了模拟唐俑的形象,14名舞蹈演员在保持轻盈活泼的舞姿的同时,嘴里塞着棉花,衣服里塞着海绵。演员眼睛的两个月牙形妆容也完整再现了唐代流行的女性面部“斜红”的潮流。主创人员高度还原了唐朝的服饰、发型、妆容色彩和造型,以及舞台背景、道具、灯光等。,结合历史文化元素,让一千多年前的舞者活了起来。5G+AR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真实舞台相结合,叠加了许多历史文物的图像。演员们优美的舞姿融入了博物馆和大唐皇宫的场景。现实与虚拟交织,历史与文化交融,情感与审美碰撞,产生震撼的视觉效果。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怎样才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唐宫夜宴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事实上,现在年轻的90、90后都在追捧传统文化,“国风”“国潮”已经成为一种大流行病。
近年来,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齐腰长裙、琵琶袖、红唇……每逢中秋、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着汉服亮相城市公园、热门景点、大学校园,让节日更具传统文化气息。据估算,目前我国汉服市场消费者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10.9亿元。
汉服流行的原因值得关注。汉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不仅包含了汉民族的染、织、绣等工艺和审美,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外在表现之一。这几年各种汉服社团层出不穷,现在已经有两千多个了。《火中涅槃》、《宫中皇后》等影视作品的火爆,推动了汉服文化向大众的渗透。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搜索“汉服”,很多网友晒出了自己的汉服照片和视频。这和《唐宫夜宴》霸屏网络是一样的。
近年来,在电视和网络的各类综艺节目中,民族乐器的出场率也是出人意料。乐器如长笛、琵琶、阮、唢呐、二胡、古琴等。,都在大师手中精彩的演奏,创造出各种惊人的视听效果。从去年的哔哩哔哩跨年音乐会,中国音乐大师方锦龙的“大战”百人乐团和中西乐器对抗的酷炫,到“明日之子超级乐队”乐团季的开幕,都吸引了观众的喜爱。国潮火热,民乐出圈,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持续升温。
汉服、民乐、戏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追捧,这也反映了中国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增强。在坚持传统中大胆创新和融合,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必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唐宫夜宴》的意外走红再次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