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如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焦点。近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更生接受人民网专访,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以及文学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增进文化认同,共建精神家园。
人民网:这些年你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耿盛:近年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和各行各业的人一起参加了脱贫攻坚战。如与贵州省诗人协会合作,6年11次赴贵州扶贫,共同撰写了52部诗集、近万首展现当地扶贫风貌的单体诗。现在,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贵州人民的努力下,贵州发展得越来越好。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我感到非常荣幸。
此外,我还走访了四川的甘孜、凉山等少数民族地区,就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这一课题做调研。阿坝大杂寺有图书馆。除了宗教书籍,还有其他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作品。看到他们对阅读的重视,我很感动。我联系了相关出版单位,向图书馆捐赠了5000册图书,丰富馆藏。
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只有通过图书、博物馆、惠民政策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还需要不懈的努力。
科技赋能文化展现多彩文明。
人民网:您一直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这方面你有什么新的建议?
更胜:我觉得应该加强少数民族的世界遗产申报。民族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可以尽快建立中长期名单,按照濒危优先的原则进行申报。还可以扩展到记忆遗产、线路遗产、景观遗产等类别,继续加强保护工作,向世界展示灿烂的中华文明。
人民网:随着新技术、新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
白胜:文化遗产保护是永恒的。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创新。在信息时代,善用新技术尤为重要。我们有了影像和数字的手段,可以远距离传播,超越时空,为传承和保护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要继续开发文化衍生品,激活、利用、改造文化遗产。比如我们曾经有一个梁祝的口头故事,经过不断的衍生,出现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绘画等相关内容。所以,首先,文化遗产可以通过衍生产品“活”起来,有持续的生命力,可以在传播中“出圈”。我们还可以把文化遗产变成可以看、可以吃、可以玩的东西,比如很多风情古镇、文创产品、遗址公园等等。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将城市文化生活与当今人们的审美相结合,让古老的文化在与高科技的连接中走得更远,让更多的人享受到。
帮助文学摆脱贫困反映了时代的发展
人民网:2020年将是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年。有哪些创意故事感动过你?
耿盛:我对中国作协的《国学》杂志印象很深。近年来,他们组织了大量的聚会活动,连续出版扶贫专刊和举办扶贫研讨会,还来到四川凉山、甘孜和内蒙古阿拉善等地。,帮助当地青年作家撰写脱贫攻坚、翻天覆地变化的故事,并出版专集,以文学的形式与少数民族心连心,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为当地的扶贫事业做出了贡献。
还有贵州省诗人协会,成员来自当地各行各业,没有任何经费。他们带着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扶贫事业的支持,自发组织诗歌写作和扶贫。这种精神也让我很感动。
人民网: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你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白胜:文学反映时代。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伟大作品和作家。所以文学首先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文学也会影响其他领域。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转化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和优秀的文化产业创意。因此,我们需要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重视文学创作,从优秀文化中寻找素材,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题材,努力创作出文学佳作。文学发展好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有丰富的内容,才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