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正好有一部孙悟空投胎的电影上映。作为西游系列郭曼的粉丝,我去体验了这部动画电影。故事是根据西游记原著改编的,但是有了新的结构,新的人物,新的故事。孙悟空的耿直有点泼皮,老实坦白的勤快沙僧变成了“书呆子”,唐僧的“牙牙学语”有点“可爱”精神...整个剧情看似是原著《人参果》回合的老生常谈,其实是用这个故事作为引子,引出新的人物,新的故事。
等师徒四人到了镇元子五庄寺门口时,“徽派建筑”的辉煌已经为整个动画增添了一抹亮色。之后萌萌果也长得像个小侠客,反派元帝长得跟三星堆金面铜人的头一模一样...纵观整部电影,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再是故事内容,而是电影中这些低调而华丽的“中国风”元素,让人对电影的剧情产生了欣赏。
美猴王与戏曲美学
想必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孙悟空就是那个穿着黄色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帽子上带着“佛”的,戴着金箍棒的。而《美猴王投胎》中的孙悟空不仅颠覆了大家的固有印象,还化了红配绿的妆,脸上有两个黑眼圈,还带着一点点“酷”。当你仔细品味它的服饰,你会发现另一个奥秘。其肩绣如鱼鳞,有典型的戏曲影子。
电影里美猴王穿的红裙子,就像京剧里武圣穿的“瘦”。礼服整体布局为两件,肩部有铠甲图案,似衣而非衣,似甲而甲。肩膀上的纹身主要是鱼鳞和T型。在传统京剧中,“靠”一直有其独特的色彩规范,“黑脸靠黑,红脸靠绿”。孙悟空京剧一直扮演的都是武生的角色,而且和关羽一样,都是红脸武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电影里孙悟空肩膀上的绣片选择了绿色这种很有冲击力的颜色。以武生的作品为参照,其实是对孙悟空戏曲角色的致敬。
但在京剧大戏《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出场服不仅有撑的,还有旗撑的,电影里没有。其实这种打扮更接近京剧中武生的“软依赖”,剧中“大闹天宫”插旗子的衣服叫“硬依赖”。吴生的“软依赖”是指非战斗情况下的军事指挥官。
作为电影中孙悟空的特勤,这种服装不仅还原了其在剧中的角色,也隐约表明了孙悟空虽然是孙悟空的大圣,但并不是一直处于战斗状态,也为孙悟空“猴心”的后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徽州水墨风格的五庄观
唐僧的四个徒弟远道西天取经,在献帝镇紫苑的五庄寺落脚。影片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四人登高到达过程中的五庄寺全貌。远远望去,从屋顶的“马头墙”可以看出,五庄寺具有徽派建筑的特色,水墨气息浓郁。
三藏一行人刚到五庄寺时,建筑的全貌是从主角的视角传达出来的:像“一进两层”的马头墙直立在我们面前;类似于以砖雕形式雕刻的“吊花门”、“八字影壁”,贴在大门口,就像徽派建筑融南北为一体的门楼。原本独立的建筑体,变成了高楼的“补丁”;门楼和马头墙上有金砖雕,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元素。
随着四位师徒走进视野,可以看到前庭更清晰、砖雕更精美的徽州门楼。另外还有生肖兽首。本该留在圆明园的十二兽首,却去了五庄寺。可见,这些场景设计既以“水墨”山水的写意性衬托了甄作为五庄寺主人的来去自如,又隐约体现了他作为俗世神仙始祖的身份。这部分可以说是非常尊重镇元子的人设置的。
具有三星堆和敦煌元素的元体
随着故事的发展,反派元帝出现了。它最初的形象是一条“青铜大鲵”。再仔细看,可以和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联系起来。这条大鲵的正面很像三星堆的青铜兽脸:脸是由一对相对的龙组成,外眼角一直到龙的尾巴。看上去略显狰狞的同时,还带着几分趣味。
如果说青铜兽面的形象还有些牵强,那么后续的元帝真身就真的“无比熟悉”了。看到元体的正面,不得不感慨,这和三星堆青铜人像太像了,发际线很高,眉头紧皱,表情肃穆。当你转过身来,看到背后的头发,你可以找到类似三星堆玉牙的图案...另外十几张远景,好像你看到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某个造型,尤其是你背上的两只手,就像看到石窟里的北魏壁画一样。
而唐僧的果实——西游记原著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相信很多看过电影的人都会疑惑,为什么被元帝吞噬后消失的唐嫣会“带血复活”。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西游记原著中就已经给出了。
《人参果》的情节取自西游记原著第二十四回。第二十四集,地仙始祖真也说:“那和尚是金蝉转世,西方圣佛是二徒弟。五百年前,我在“蓝盆俱乐部”遇见了他。他亲自递茶,佛尊我,所以是为故人。”
果实是金蝉真气做成的人形,最后为了众生自我牺牲,又把元帝封印了,和金蝉的“金身”合为一体,成就了唐僧和自己。在原著中,中共四次提到唐僧是金蝉转世,但因为小细节而被忽略。电影《美猴王投胎》用的是剧情和故事,萌萌的果实默默放大了这个小情节,或许是在告诉我们,只有仔细阅读原著,才能了解《金屋藏娇》。
整部电影中还有很多传统文化元素,比如甄及其弟子的服饰、山寺的建筑风格、五福峰和千年峰的名称、与《山海经》中类似的河狸等...太多的东西吸引人们去寻找这些细节,却忘记了故事本身的情节。我想,如果我再去电影院看一遍,我还是会像寻宝一样看电影里构思的传统文化的细节。虽然看起来本末倒置,但是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元素还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