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鄢陵莱色,又名七里潭、七里莱色等。,相传为东汉人严子陵的隐居垂钓之地,是唐代诗歌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山水文化意象。最早记载严子陵的文献是《东汉历史》,其次是西晋皇甫谧的《高适传》,东晋袁弘的《后汉书》,南宋叶凡的《后汉书》。严子陵的形象最为丰满,有颜灵色和钓台的记载:“颜光子紫菱,一尊惠姬余姚人。高姓少,随光武读书。光武即位,改名隐姓埋名。皇帝想到了他的圣贤,这样他就可以寻找一次访问...除了劝谏大夫,他不屈不挠,却在富春山修炼。后来他钓鱼的地方就取名叫燕岭来燕。”从此,延陵濑和延陵钓鱼台成为文化符号,吸引着后世的文人墨客吟诵。
从南朝开始,历代诗人都到炎陵来色,行走在炎陵来色的山川之间。谢灵运引严光为同调,而沈约和任芳对雁翎濑的景色赞不绝口,都是从自我情感出发写雁翎濑的。王军第一次提出了“高贵”,极力赞美紫菱超然的人格。唐代50多位诗人写的近百首诗流传至今。唐代严陵色的写作是从情感联系和理性评价两个方面进行的。
在情感联系上,诗人往往从凌瑟的景物入手,抒发自己的惆怅、向往、惋惜、欣赏等情感。初唐诗人洪和孟浩然,写凌色之景,隐逸之高格调,寻迹所见奇景,使其忘忧。中唐诗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有三种:一是突出自我生活与生活的反差,如刘长卿、李的忧郁,秦的闲适;二、诗人爱颜灵色,山水归来,如钱起,容玉。第三,白居易天天做雁翎濑,只要有鱼竿,就无处不在。晚唐诗人的情感表达有四种:第一种是诗人面对炎陵、濑色的景色,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惆怅,如杜牧;第二种是诗人面对严陵濑的景象时,觉得后世无圣贤,如申英、戚迹。第三类羡慕紫菱的捕鱼生活。有的人只是单纯的向往李品,有的人付诸实践成为皮日休、陆桂梦等渔翁。第四类是用诗人的眼光欣赏延陵濑户的山川之美,比如韦庄。
在理性评价方面,初唐、中唐、晚唐诗人对其有不同的重视。初唐诗人肯定了严子陵的生活情趣,赞扬了他的独立人格。张说胸怀大志,无心功名,身在富春,自得其乐。这是对紫菱生活中利己主义的肯定。到了李白,我主要看重的是紫菱那种“大大咧咧的立场,无忧无虑的心,飘来飘去”的崇高精神,甚至向往他那种独立自主的人格,不必俯首称臣的主。中唐诗人开始思考严子陵的隐逸动机。有人认为,紫菱无心功名地位,隐居朱江,留下了很高的声望,可以与长命百岁的老巢和你相提并论。这是自然的,也是无意的,比如顾况、欧阳詹;有的隐晦地指出紫菱江海捕鱼是有意为之,有捞名之嫌,如张继;从紫菱与光武的关系来看,有人认为紫菱此举使东汉王朝变得贪大求全,是对权德舆等光武的特殊报恩方式。晚唐诗人从各个角度拓宽了自己的思考路径,尤其关注紫菱为何隐居的问题。第一类诗人严格切入灵色风景,认识到紫菱“钓不到鱼”,而是山水中的惬意生活,如李德裕、许浑。第二类诗人认为紫菱隐居虎山是其人生选择的自然结果,如方干、徐夤等。第三类诗人直接指出紫菱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钓名,如杜荀鹤、韩沃、罗隐等。第四类与第三类针锋相对。崔道融和黄桃认为紫菱隐居是为了钓鱼,其背后的本质是一种自我满足的生活。第五类诗人认为紫菱不想过屈辱的生活,所以可以鄙视玄奘,选择安逸,比如王尊。第六种诗人从君臣关系入手,或认为紫菱不喜钓鱼,但为时已晚,亮出臂膀,如曾野;还是那些认为真的疯了不怕得罪老朋友的人,比如唐。第七种诗人把紫菱和陈晗、姜子牙相提并论,认为他们一生的努力都是浮名,比如王贞白。
艳色是典型的文本景观。胡小明认为,“文本景观”是近年来文学研究借助人文地理学对“场所”的一种新的认知概念。强调历史记忆在空间上的积累,重视景观自然中注入、传承、不断经典化的人文内涵。”(《从到黄:富春江的文化意象——富春的前传与发展)
在唐代走在诗歌道路上的诗人的画作中,艳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岩色河清澈见底,鱼和细石可见,有时明如镜,山影可见。“远岸平如剪,澄江静如铺”(罗隐《秋游富春江》);有时,山石汹涌澎湃,“不流而冲”(孟浩然《荆黎齐谭》)。两岸河流的山峰极其陡峭,山峰参差不齐,各种地方都不一样。“山色寒,各种处明”(罗隐《秋日富春江行》)。山中有树有花,鸟猿有时叫。“鸟鸣树晚,蝉急山野秋”(许浑《雁翎渔台上一对夫妇》),“树上猿声密,浪中雁影深”(许浑《七里滩晚泊》)。艳色景色变化,四季不同。春天草绿山花绣,“潮去春来周,山花似绣草”(杜牧《寄通江隐士》,许浑作品)。秋天色彩斑斓,满是绿阶,有“彩绿”(孟浩然的《镜七里潭》),“树石生苔”(戚迹的《雁翎钓鱼台》);黄叶在后,绿树依旧,“苍松依旧青”(洪子玉的延陵寺)。四季绿意盎然,水绿山绿。“山四季绿,溪七里清”(王贞白《延陵渔台题》)。岩色河上山时,常有白云飘过,“岸深绿,河水归白云”(洪子玉《延陵寺》);有时会有烟霭,“烟霭去竹荫”(荣玉《题颜竹亭》)。黄昏时,红云满天,“红云肆虐绿羽”(钱起《与燕伊人泛舟东溪》);入夜明月映江,明月穿松。“江月犹明,河石亦磷”(刘嘉《渔台怀古》)。艳色的美就这样定格在诗歌里。今天的桐庐延陵濑,依然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走在这里,你可以想象一个又一个曾经到访的诗人,仿佛瞬间穿越了千古。
严子陵的捕鱼生活不断引起后人的思考。儒家非常重视“三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严子陵被视为“美德”的典范。所以诗人认为紫菱超越了汉代的云台名臣:“不入云台之象,便得通江千古之名。”(方干《题严子陵殿》)直钩钓之外的姜子牙说:“汝当怜渭滨,匡论兵。”(王贞白《题严陵钓鱼台》)甚至超越光武:“大圣升至雅大师之死,原陵不及钓鱼台高。”(罗隐《雁翎滩》)之所以对紫菱评价很高,是因为紫菱成就了他一生中最高的德行,而其他人则做出了次好的贡献。
从道家的角度来看,那种在草田里钓鱼,享受山川的生活还是有意义的,某种程度上,这种生活是超越成就的。严子陵过着简单的捕鱼生活,这是他选择的生活态度,这与不得不以捕鱼为生的渔夫不同。当胡璋来到七里涩涩时,他注意到了紫菱和普通渔船的不同:“七里渔船,还住在一个钓鱼平台附近。”不恨无名姓,炎陵不卖鱼。“(七里濑渔夫)普通的捕鱼和卖鱼是为了谋生,而在紫菱捕鱼不是为了这个目的。本文指出了诗人陵墓与普通渔船的区别,思考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就是紫菱的价值,也是吸引后人继续寻找的重要原因。
在儒家和道家的讨论中,谁更接近紫菱?也许我们终究探测不到他的真实想法。严子陵捕鱼生活的意义在于他不同于世俗价值观的存在主义范式,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具有存在主义意义的思考。唐代诗人一次又一次地走进炎陵来色,看着这里的风景,思考着严子陵提出的问题。宋、元、明、清之后,仍有诗人陆续来到延陵濑,继续思考严子陵的话题。